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

舞台與講台~3 手機與咳嗽聲

作者:楊田林 2016.7.16

這次在香港葵青劇院欣賞崑曲,中間偶而有觀眾拿出手機看信息,旁邊的工作人員會立刻向前,溫和勸導。

一樣的,在台北國家劇院以及其他劇場也會有工作人員,負責提醒維持觀賞戲劇的秩序。

社會上許多規矩,法律,都是在事實發生之後才製訂的。
記得70年代,那時候我還是學生,第一次到國父念館觀賞雲門舞集「渡海」。

演出前,林懷民用獨特的嗓音提醒大家:為了演出效果與演員安全,請勿錄音照相。這是我第一次知道,觀賞表演是不可以照相錄音的。

2007年雲門到北京演出,因為觀眾照相,講手機聲音太過嚴重。林懷民當場下令:降幕!要求觀眾把手機,相機確實關閉,再重新啟幕演出。
這件事情,隔天變成北京報紙的頭條新聞,標題寫著:
雲門給大家上了一課。
1973年雲門渡海在台北中山堂首演時,也發生同樣的事情。

所以規矩是需要宣導,大眾是需要被教育的。

這些年來經過各單位的教育宣導,在電影院,劇院講電話的人少了,但偶而還是會有人拿手機出來看短信。

在黑暗的劇院中,手機亮光會干擾大家的注意力,手機從「聲害」變成另一種「光害」。
 
藝術演出時有人拍照,會干擾其他人的欣賞情緒。
也會影響表演者的安全
上課也一樣,手機是干擾學員注意力的一大殺手,也是老師最大挑戰。
現在上課講手機的人少了,但是看短信的人越來越多了。
根據統計,看個短信,要回到原來的專注力,平均要3~7分鐘。
所以上課能不看手機,盡量不看手機,以免干擾學習效果。

我上課幾乎不會要求學員關手機,理由:
1.學員都是成人,自己會判斷該不該接電話,看短信。
2.老師要把課程講得很精彩,讓學員忘記看手機,才是真本事。

所以,即使偶而有學員看手機,外出講電話,我都能體諒是工作所需,也有把握讓學員心緒盡快回到課堂中。

但是有三次例外,十多年前,智慧型手機剛上市,我對業務員上課,因業務工作性質,學員手機聲此起彼落,大家輪流外出講電話,教室變成流水席。

直到下午四點,我才提醒手機的禮貌問題,請大家自己節制。講完,我仍然把關機決定權交給大家,之後也就改善了,專注力也提升了,隔天教學實戰演練效果也很好。

手機干擾上課一事讓我想到:
余秋雨老師在《觀眾心理學》裡頭引述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話:「對演員來說,最感害怕的,最使他洩氣的是觀眾的咳嗽聲。
精彩的演出片段很少聽到觀眾的咳嗽聲。
一旦演出轉入枯燥無味,咳嗽聲會像傳染病一樣陸續四起。麻煩的是演員一聽到咳嗽聲就洩氣,而一洩氣咳嗽聲又會傳過來。」

這個狀況,套入教室中,也是滿合適的。
上課看手機,在教室內也會傳染的,也會影響教學。所以許多HR會在上課前先建立上課規矩,是有其道理。

學員上課看手機,除了是個人習慣,主辦單位的要求也是關鍵。
當然,老師教學的精彩度,也會影響學員看手機頻率。

老師的教學,要比手機內容更精彩。
老師的教學,要比手機畫面更吸睛

這是現代老師的挑戰與課題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